【連名強推】
呂立,臺大醫院兒科醫師兼兒少保護醫療中心主任
林靜如,律師娘
卓惠珠(花媽),「幫助高功能自閉與亞斯伯格」粉絲專業版主
【專家推薦】
本書提供我們對錯綜複雜、難以理解的兒童創傷經驗,較為結構完整、條理清晰的案例與實證說明,非常適合心理與助人工作者等專業人員,在面對兒童創傷經驗的案例時,將之擺在身旁,做為臨床實務上的優先參考準則。此外,本書也有助於一般讀者理解,過去不愉快的創傷經驗是如何對我們自身產生巨大的衝擊,進而幫助我們尋求復原的契機。
──王意中,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本書真實記錄十則心靈充滿傷痕的故事,當中的每一則常常都超乎我的想像,然而,每當我必須閤眼喘息方能再次細讀之際,作者布魯斯博士毫無隱晦的自我坦露,卻意外地療癒了我更深的靈魂與內在小孩。一個人未來在思想、行為、人際關係與身心狀況,都與童年及其成長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極力推薦這本書給每一位身為父母的你,期許大家都能了解本書的終極核心――聆聽、關心孩子們到底有多麼重要!
──宇色,《我在人間》系列作者、大陸高級心理諮商師、南華大學生死教育與諮商研究所碩士
這本書裡每一個故事,都在告訴我們,孩子所表現出來的「問題行為」,都是為了「適應」過去創傷環境所發展出來的生存機制。當我們只看見這些問題行為,就很容易把孩子貼上標籤。然而,如果我們能夠成為創傷知情(了解創傷的影響、並且用這些知識回應孩子),我們就能幫助孩子復原。培理醫師在書中寫著:「最強大的治療方式,是人與人間的情感。」當孩子被給予足夠的支持,就有很大的力量可以復原。每一位孩子都需要人與人間的連結,這份連結就像是個安全網,在孩子遇到創傷事件摔落時,可以穩穩地接住他。而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孩子的安全網──去給予孩子陪伴與關懷、了解與傾聽,當我們一起,都能建立一個給孩子的療癒社群。
──留佩萱,美國執業諮商師、諮商教育博士候選人
這本書真的是少數我讀到可以結合故事、精神醫學、腦科學,以及真誠告白「治療者的無能為力」無奈時刻等等不同觀點,相當誠實的一本書。讀起來既不會讓人覺得枯燥乏味,想要暫停做別的事,也會讓你從那些「盒子」當中吸取到許多與大腦、創傷相關的重要知識,更重要的是,作者一邊寫一邊在自我反省,感覺就像是有一個人在跟你說話一樣,相當過癮。
──海苔熊,心理學作家
只要是對「人」有興趣的讀者,都會被這本書的人性描述吸引。或許你會在其中挖掘出自己童年陰影對於現在人生的幽微著力。或許你會對身邊的人有多一點的耐心,去理解他們的故事。或許會改變你對於教養孩子和教育學生的一些想法。也或許你更多理解自己一點。「花點時間了解她吧,不要只是研究她的症狀,看看她過著什麼樣的生活。」當年培理醫生的督導這句話改變了他面對病人的態度,也開啟這本書的起點。《遍體鱗傷長大的孩子,會自己恢復正常嗎?》十年後再版,仍舊是經典,但又與時俱進的增補了最新的科學發展,也回應每一章在第一版出書十年間的讀者提問,是一本極有閱讀樂趣又非常紮實的科普經典。
──陳雅慧,親子天下媒體中心總編輯
這本書由不同個案令人揪心的故事衍伸到心理治療的理論基礎與應用,從創傷中復原而回歸家庭及社會,閱讀後能了解相關的神經及精神的科普知識,然而更能引起共鳴的是,會更呵護關愛自己的小孩,真心關懷也會深烙於神經網絡中而表現正向行為。就如同蝴蝶效應,「一隻蝴蝶在巴西輕拍翅膀,可以導致一個月後美國德州的一場龍捲風」,即使在嬰幼兒時期微不足道的疏於照顧或缺乏關愛,會帶動其將來在神經、行為及心靈的發展,甚至社會層面受到巨大的連鎖影響。更不用說身體或精神曾受虐的兒童,將來所付出的社會經濟成本更是難以估計。保護受虐兒需民間與政府合作的加乘力量,看完本書更能喚起共識與行動。誠摯推薦這本激發愛心的書!
──葉國偉,長庚醫院兒少保護中心醫師、長庚大學/長庚醫院兒童內科副教授、
台灣氣喘諮詢協會理事長、臺灣兒科醫學會理事
我推薦這本好書,書中的故事每一則都值得我們深深的省思,我們多少都曾錯怪了我們身邊的獨特生命,他們一直很好、很棒!只是和我們有些不一樣而己!每一個生命都是獨特,都應該得到自己和別人的賞識和尊重!
──盧蘇偉,世紀領袖教育基金會創辦人
透過十個兒童身心創傷的真實故事,兒童精神科醫師派瑞將帶你走入殘忍無情的世界暗面,然後在精神醫學與神經科學的知識幫助下,讓我們再次站立重生,共同邁向一個更安全而無恐懼的世界。
──謝伯讓,腦科學家、《大腦簡史》作者
【國際好評】
兒童精神科醫師培理以優美精湛的文筆描述治療情緒發展遲緩及遭受創傷的孩子的經驗,帶領讀者認識童年時期遭受的壓力與暴力如何影響發展中的大腦。他簡單而鮮明地闡述壓力反應與大腦處理心中清晰的事實與影像的機制,而不流於細節或令人困惑。
──《出版者週刊》
培理對於如何扶養潛在反社會人格的兒童略知一二。書中他分享了他從事兒童精神科醫師與童年創傷專家的數十年生涯中遇到的數個案例……是一本關於早期干預行為問題嚴重的兒童以避免反社會人格養成的重要著作。
──《書單》雜誌
探討語言、記憶、信任與選擇的運作,好讀又具教育意義,以極度樂觀的態度批判散播暴力與忽視干預的社會。本書需要且值得父母、教育工作者、決策者、法官與治療專家一讀。大力推薦。
──《圖書館學刊》星級推薦
我從沒遇過比布魯斯.培理還要明智、胸襟寬大或精神豐厚的兒童代言人。這本書捕捉了培理醫師的洞見,以及他替悲慘遭遇的兒童發聲的勇氣。
──詹姆斯.賈巴瑞諾博士(James Garbarino),《迷失的男孩:兒子為何變得暴力,以及我們可以如何挽救》作者
《遍體鱗傷長大的孩子,會自己恢復正常嗎?》是培理醫師最傑出的成就……本書讓我們有機會解開人類最深層的奧祕:了解為什麼一些孩子長大後變成英雄,另一些則卻發展出侵犯成性的反社會人格。任何想了解兒童創傷及其中令人心碎的原由的人,都應該好好閱讀這本書。
──安德魯.維克斯(Andrew Vachss),暢銷書《隱蔽之市》作者與國家兒童保護協會之創辦人及全國顧問委員
充滿出自富有智慧的治療師與科學家、展現同理心與關懷的故事,有興趣了解孩子們療癒過程的人,都該一探究竟。
──琳恩.龐頓(Lynn Ponton)醫學博士,《走出陽光邊緣》作者
十多年來我一直尊敬與推崇布魯斯.培理。他對生長在混亂與虐待環境的兒童的貢獻可說十分引人注目。本書是幫助我們了解兒童幼年經驗有何關鍵影響的重要工具,讓我們洞察如何幫助持續因忽視而受傷的兒童。工作上接觸脆弱或問題青少年的人士──社工、法官、保母、高中教師、父母以至政治人物──都能從本書獲得重要觀點。
──羅伯.萊納(Rob Reiner),「我是你們的小孩」基金會共同創辦人
在這本悲慘卻非常人性化的著作中,培理與薩拉維茲及時且震撼人心地描述創傷兒童的生活……讓我一翻開就停不下來。
──莎拉.布萊弗.赫迪(Sarah Blaffer Hrdy),《母性:為人母的本能及其如何塑造人類》作者
多年來,布魯斯.培理的作品一直都值得大家的最高讚譽。這本書是他最新的巔峰之作,一本結合科學與人性的傑作。
──喬.杜佛斯金博士(Joel A. Dvoskin),亞歷桑納大學醫學院助理教授、美國心理學-法律學會會長 |